BSOS
穩定幣跨國匯款省2萬!泰達幣投資的台灣新創,還曾幫鴻海做過貿易鏈金融?
美國近期通過「天才法案」,將穩定幣合法化,加密資產身價扶搖直上。當區塊鏈金融走入企業和個人,從日常消費到投資理財,數位時代的新貨幣會使生活產生什麼變化?
- 文 - 林麗珊_天下Web only
跟台灣相距1.8萬公里的巴西,最大宗出口物資之一是農產品,農夫希爾瓦(Joao Silva)有很大困擾,他每個月要把75噸柑橘送上船,賣給美國、歐洲的買手,7天後他收到貨款時,光換匯手續費就要花1350美金,佔他一個月收入的3%,還得面臨巴西幣可能大跌的風險。
直到一家美元穩定幣支付公司Velaro出現,他可以開一個區塊鏈錢包收穩定幣,出貨以後,從付款到結算,不到一分鐘就完成,手續費較傳統美元匯款還打6折,每月為他省下810美金。
45歲的希爾瓦不知道什麼是區塊鏈、穩定幣,他只知道這種支付方式,比銀行裡的美元更方便,手續費低、交易更即時。
他也不知道,Velaro平台背後其實來自台灣。灣谷科技(BSOS)成立了7年,直到去年獲得穩定幣發行商龍頭泰達(Tether)的投資,才跟著泰達揮兵巴西,開展業務。
數位美元成跨境支付新戰場
穩定幣是連結實體資產且在區塊鏈上流通的貨幣,背後作為保證的資產有美元、歐元、日圓、黃金等。
2014年,泰達首次發行了美元穩定幣泰達幣(USDT),發一元USDT就要擁有等值一美元的背後儲備,這種穩定幣讓跨境金流可以即時清算、低手續費,也讓區塊鏈上的虛擬資產跟實體資產掛鉤。因此,穩定幣才有「數位美元」稱號。
尤其在本土貨幣幣值波動大且美元不足的新興市場,如巴西、阿根廷、薩爾瓦多等,穩定幣成為比美元更好用的支付工具。
今年7月美國通過「天才法案」(GENIUS Act),正式納管穩定幣。

花旗、渣打等主要機構預測,3年內穩定幣市值將上看2兆美元,有望超越日本和中國,成為美債第二大買家。
美國銀行、花旗與摩根大通準備籌組新公司,當起穩定幣發行商;零售巨頭亞馬遜(Amazon)、沃爾瑪預告將發行自己的穩定幣;跨境支付巨頭如PayPal、Stripe,已將穩定幣納入消費者的支付選項。
這意味著未來將有合法的數位美元,將會被更多金融機構、大型企業所接受,成為未來跨境支付的新解方。
如今的榮景,是灣谷科技創辦人黃朝秋始料未及的。
曾與鴻海合作,走過創業低潮期
黃朝秋是Web2網際網路時代的工程師,在app應用做什麼都賺錢的年代,他擔任華碩等電商產品負責人;在第一間創立的AI語音通訊公司OneTalk被收購後,他當起天使投資人接觸到區塊鏈,7年前,決定二次創業成立灣谷科技,想用區塊鏈解決供應鏈融資的困難。

過去,供應商從收單、生產、出貨、收款當中有3到6個月的時間差,為了提升資金應用效率,區塊鏈可以讓資訊變得透明,單據查核變容易,甚至連金流透過美元穩定幣,也可加速跨境結匯效率。
儘管優點很多,但要改變供應商的行為,並非易事。「我們常常做完驗證案就無疾而終,」黃朝秋說。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嘗試,是2021年受邀加入鴻海MIH電動車平台。
前MIH執行長鄭顯聰告訴《天下》,當初想用區塊鏈跟加密貨幣做供應鏈融資,改善傳統經過中間多層資金轉手、曠日費時、手續費高等缺點,甚至透過自建讓聯盟成員共享出貨、採購、融資等單據。
雖然技術上行得通,但礙於國內法規不明,鴻海最終也打退堂鼓,「我們意識到MIH可能要申請金融沙盒,因為扮演類似銀行的角色,這件事成本太高,就沒有去做,」鄭顯聰說。
「我們在做對的事,只是做太早了,」黃朝秋不只一次感嘆道,在其他Web3業者發幣就能跟全世界募資的時期,他一個人從敦化南路頭走到尾,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選錯賽道,直到穩定幣開始被大量採用,公司才迎來轉機。
新金融世界,從交易到理財都做得到
但穩定幣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遂。尤其2022年前後,一連串幣圈暴雷事件,包括Luna的穩定幣UST脫鉤事件、世界第二大交易所FTX倒閉,在在讓區塊鏈金融的信心遭動搖。

2023年矽谷銀行破產,市值第二大、有33億資產存在矽谷銀行的美元穩定幣發行商Circle首當其衝,一度停止用戶提領。
為了維持信心,Circle將現金資產轉移到紐約梅隆銀行,找上貝萊德管理儲備資產基金;泰達則選擇減少90%現金存款、增持短天期美國公債、提高超額儲備。自此穩定幣商一躍成為美國公債的重要買家。
如今川普加速納管穩定幣,也希冀運用幣商穩定美債買盤,並維繫美元霸權。
渣打銀行數位資產主管肯德里克(Geoffrey Kendrick)指出,當穩定幣市值突破7500億美元,將對公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傳統金融資產產生重大影響,甚至牽動利率決策與資金流動結構。
當穩定幣普及,下一步就會延伸理財產品。
「存款放銀行有利息,但穩定幣沒辦法放銀行、沒有利息,用戶也想有地方投資,所以區塊鏈上的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穩健數位資產管理執行長徐崇寶說。
看準穩定幣使用量成長的機會,美商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最積極切入(Real World Assets, RWA)。
2023年前貝萊德就成立美元機構數位流動性基金BUIDL,將貨幣市場基金上鏈,用戶以穩定幣購買基金,跟一般人拿現金買基金一樣,而且可以隨時申贖交易。目前基金規模已經逼近30億美元,在近3個月內成長翻倍。
「每檔股票、每張債券,所有資產皆可代幣化。一旦實現,投資將迎來革命,」貝萊德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在今年的公開信中寫道。
未來穩定幣可以投資的商品類型更加多元、支付場景更加廣泛,甚至都不需要換回實體美元,就可以在虛擬世界完成用戶從理財到購物的所有需求。
台灣銀行也想參與這門生意
身為全球金融規則的制定者,美國通過穩定幣專法後,加速全球金融支付系統洗牌,台灣不會置身事外。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及國際暨金融事業執行長吳偉臺觀察,穩定幣已成為國際上勢不可擋的趨勢,美國立法確立了其在推動穩定幣發展的領導角色,並將奠定虛擬資產的未來版圖。
如今虛擬資產已被視為一項重要資產,而穩定幣在未來支付或結算的重要性將日漸展露。
「其實台灣公司多少都有收過穩定幣,尤其是在新興市場做生意的台商,只是大家可能在新加坡或香港換成美元或台幣,才匯回台灣,」一位熟悉區塊鏈金融的資深銀行家說。
今年3月,金管會已預告台灣「虛擬資產服務法」,是台灣首部納管虛擬資產的專法,穩定幣發行監理明定由央行負責。
銀行公會亦成立專案小組,有9家銀行對虛擬資產業務興致勃勃,找上顧問公司研究國際最新做法,其中一家就是遠東銀行。
在台灣想用新台幣買加密貨幣,得到本土加密貨幣交易所Maicoin、幣託、Hoyabit等入金,背後有9成虛擬資產兌新台幣信託金流都靠遠東商銀。
遠銀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戴松志認為,銀行託管不僅保護用戶資金安全,更讓新創交易所與傳統金融有了接軌機會,銀行的角色未來會日益吃重,遠銀已在評估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富邦集團旗下子公司富昇數位,除了經營加密貨幣交易所外,富昇數位總經理韓昆舉也直言,「如果未來開放穩定幣業務,將不會缺席。」
黃朝秋7月接受《天下》專訪時,帶著站上風口的興奮,分享他將參加外貿協會商業拓展團,9月親赴巴西商業拓展,是30多家台灣廠商中唯一一家軟體新創。
金錢自由流動,讓世界變得更平坦,跨國做生意的台商、需要資金調度的中小企業、熱愛旅行的民眾,都可以受惠於數位時代的新貨幣。
(責任編輯:趙珮妤)
原文連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6575
BS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