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一定要用本名嗎?在日本,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允許員工使用「商用名字」,從筆名、暱稱,到動漫角色名,打造出一種全新的職場識別方式。
日本職場為什麼掀起「商用名字」制度?
目的是要保護員工隱私,降低因本名曝光而可能遭受的網路騷擾或人身安全風險,這樣的變化,不只是制度鬆綁,更顯示出現代工作者對「自我界線」的重視
不上班也想保有界線感,商用名字解決三大職場難題
1. 降低個資外洩與職場騷擾風險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使用真名可能換來社群上的追蹤、聯絡、甚至騷擾,許多日本零售與服務業的員工都曾面臨因本名曝光遭陌生人接觸的困擾,導致精神壓力。
2. 支持多元性別認同與心理安全感
對 LGBTQ+ 員工而言,本名可能無法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強制使用本名,可能會帶來不適與職場壓力。
3. 創作者、副業工作者的身分管理需求
愈來愈多員工身兼創作者、副業經營者或接案者,一個真名若橫跨所有平台,將造成職業身分混淆、隱私模糊,甚至導致雇主與員工間的信任矛盾。
➤ 延伸閱讀:想找日本工作嗎?常見日本工作簽證種類你該申請哪一種
名字可以自由,但職場制度還沒準備好
1. HR 管理成本上升
在日本,包含 SoftBank、DeNA 等大型企業也開始允許員工使用商用名字,甚至在內部系統建立「商用名字」與「法定本名」兩種版本的資料,對應不同場景使用。,但也引發 HR 在流程管理上的複雜度提升。
2. 品牌與形象控管困難
員工若選擇過於戲謔、爭議或與品牌不符的名字,可能衝擊企業形象,特別是在服務業、金融、法律等專業產業。
3. 內部透明與公平性的焦慮
當僅部分人使用商用名字,未使用者反而暴露更多個資,甚至被迫承擔額外的「真實責任」。
選擇叫什麼名字,也是一種職場自主權
本文並非鼓勵每個人上班都使用假名,而是引導我們思考「在組織運作高度標準化的職場中,個人是否有權選擇如何呈現自我?」對某些工作者而言,商用名字是為了保護隱私;對另一些人,則是出於性別認同、心理安全,或是區隔副業與正職的需求。這些背後反映的是同一個趨勢:員工期待職場能承認個體差異,並提供彈性與選擇空間。當名字不再只是識別身份的工具,而是一種由員工主動定義的溝通方式,企業或許也應重新思考,在強調效率之外,如何創造一個允許「多元被看見」的組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