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假裝上班公司」崛起:青年花錢租工位「假裝上班」,背後涵蓋失業壓力、社會期待與心理慰藉。本文整合 Reuters、El País、Fortune 等國際報導,解析現象成因、社會文化因素,並從 Yourator 平台角度洞察職涯規劃方向。
假裝上班公司究竟是什麼?年輕人為何付錢去「假裝上班」?
「假裝上班公司」是近年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新興服務型態:提供與職場相似的辦公環境與日常,讓失業或待業青年付費進入「上班」,目的是保持作息、避免被家人察覺失業、獲得心理慰藉。
根據《El País》報導,一些場所收費 30–50 元人民幣天,提供 Wi-Fi、零食、午餐、可拍打卡照、甚至設置虛構主管與虛擬任務,打造逼真的「上班」氛圍。
而根據 Economic Times 與 BBC 報導,一位因餐飲創業失敗的 30 歲青年每天支付 30 元人民幣去假裝上班,他說:「我覺得很開心,就像我們真的是一群在一起工作的人」,道出這種服務提供的心理價值。
付費「假裝上班」背後的社會壓力與心理需求分析
面子壓力與社會期待
在中國與華人社會的文化語境中,「有工作」是成年人的基本條件;失業常被視為「失敗」,甚至影響家庭面子。因此,「假裝上班」成為一條體面的逃避路徑。
建立秩序感與日常儀式
Fortune 報導指出,青年將這些虛擬辦公空間視為維持正常作息與心理穩定的儀式。「打卡上班」雖無薪,但假裝上班的生活節奏感,讓他們避免陷入職業空窗帶來的焦慮感。
社群支持與陪伴感
這不是一個人在家靜坐,而是一群人在「假裝工作」,彼此提供情緒支持與陪伴感,加上微信群組的建立,使這種空間成為心理安全感。
「假裝上班」是一面鏡子,映照中國青年就業困境
青年失業率高居不下
根據 Allwork.Space 報導,2025 年 7 月中國 16–24 歲(非在校生)的失業率高達 17.8%。這顯示近五分之一青年處於無業或不穩定就業狀態。
社會對職場的過度期待與焦慮文化
伴隨「內卷」與「躺平」文化的興起,是青年對高壓工作體制與競爭乏力的反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假裝上班」也可視為另一種世代抗壓的方式。
Yourator 從「假裝上班公司」看見青年職涯焦慮
Yourator 身為幫助人才找到自己真正合適職涯位置的人才媒合平台,致力於提供許多實用的內容、工具、課程、論壇等,期待人才透過這些資源,陪伴他們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以下是 Yourator 期待陪伴青年世代一起走過的職涯焦慮,如果此時你也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歡迎一起使用 Yourator 網站上豐富的資源,陪伴你探索出新的職涯軌跡。
1. 提供職涯定位與技能輔導
Yourator 可以透過專欄、職涯診斷工具與線上課程幫助青年建立職涯方向,不只止步於「看起來有在工作」,而是引導他們找到適合的角色。
2. 建構正向社群與陪伴空間
不同於「假裝上班空間」僅提供形式,Yourator 能設立共學平台與青年社群,讓青年在互動中找到歸屬感與成長支持。
3. 整合心理支援與實用導引
在平台內容中加入心理復原力、抗焦慮技巧,以及連結職涯顧問與諮詢資源,回應青年對安心、價值與職業尊嚴的深層渴望。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