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推出就引爆排隊熱潮的麥當勞厚鬆餅堡,近期宣布限時回歸,再度掀起話題。這背後,其實就是運用飢餓行銷的妙招——透過「限量」與「期間限定」的手法,營造出「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的稀缺感,成功引起消費者的搶購慾望。
為什麼這招每次都中?本篇文章將會分享麥當勞的厚鬆餅堡如何靠飢餓行銷成功翻紅,也會介紹這類行銷策略的魅力與背後的運作邏輯。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什麼是飢餓行銷?飢餓行銷策略與操作邏輯
飢餓行銷是一種常見的市場操作策略,透過「限量」、「限時」或「預購」等手法,製造產品稀缺的感覺,進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衝動。當人們認為商品「隨時可能買不到」,就更容易產生「現在就要買」的緊迫感,這種心理效應不只提升銷售成績,也能快速拉高品牌話題度與商品價值感。簡單來說,飢餓行銷就是讓你覺得「錯過就虧大了」,進而心甘情願加入搶購行列。
市場測試跟飢餓行銷差在哪?
很多人會錯把「市場測試」的案例解讀成「飢餓行銷」,但兩者其實有明顯差異。飢餓行銷是品牌有意識的控制市場供貨量,刻意營造出「供不應求」的氛圍,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市場測試的目的則是為了觀察市場反應,市場上常見的作法是先在少數店家、小規模販售新品,藉此評估潛力並調整產品方向。
像是當年日本雷神巧克力因供應鏈問題在台灣供貨不足,卻被誤解成飢餓行銷;或是便利商店推出新口味霜淇淋時,也會先在特定門市試賣,謹慎評估消費者反應,再根據測試情況,修正後續的銷售策略。儘管這兩者的形式相似,但希望達成的目的與操作邏輯卻大不相同。
麥當勞厚鬆餅堡紅什麼?品牌飢餓行銷手法這樣玩
麥當勞早餐「McGriddles 楓糖鬆餅漢堡」系列在去年 11 月一推出就引爆排隊熱潮,當時推出「豬肉蛋厚鬆餅堡」、「豬肉厚鬆餅堡」和「火腿蛋厚鬆餅堡」三款,楓糖口味的厚鬆餅搭配鹹香的起司、豬肉、火腿和太陽蛋,讓大批喜愛鹹甜口感的麥當勞愛好者趨之若鶩。
但你以為開賣短短五天就完售,真的只是因為好吃這麼簡單?其實麥當勞除了運用「限時 35 天」的期間限定策略,厚鬆餅堡系列也只有在早餐時段販售,加上全台僅進貨 70 萬顆、售完不補貨的稀缺設定,更讓人有「現在不買就吃不到」的壓力感。
再搭配上搭配社群上的開箱熱潮與新聞報導,更放大了這股「錯過會後悔」的焦慮感。消費者為了不被落下,自然就加入搶購行列。這種策略不只創造話題聲量,也有效帶動門市人流與業績成長,可說是飢餓行銷的經典操作。
為何飢餓行銷這麼有效?解析四大消費者心理學
飢餓行銷心理(一)損失厭惡:害怕失去的焦慮感
比起獲得同等效益的滿足感,人們對「失去的痛苦」感受往往更敏感與深刻,這種心態稱為「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也正是飢餓行銷成功的關鍵之一。當一項商品被標榜為限時、限量販售時,就更容易促使費者快速做出購物的決策。
飢餓行銷心理(二)資源稀缺性:越難買越想要
飢餓行銷善用「稀缺效應」(Scarcity Effect),讓商品在數量或時間上變得有限,像是「期間限定 35 天」、「一天只有早餐時段販售」,都是讓消費者覺得「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結合消費者「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心態作祟,很容易導致消費者暫時放棄系統性思考、衝動下單。
飢餓行銷心理(三)期待心理:越等待越投入
當商品還沒上市就引發討論,會讓人產生「非買不可」的期待感。像蘋果每年發表會還沒開始,網路就已經充滿預測與熱議,等商品一推出,自然掀起搶購潮。這種心理預熱越久,消費者就越期待、越不想錯過。而此次麥當勞預告去年熱賣的厚鬆餅堡系列即將「限時回歸」,也是一種針對消費者期待心理的操作。
飢餓行銷心理(四)口碑行銷:社群媒體加速傳播
人是群體動物,當社群上充斥著開箱照、排隊人潮與媒體報導,就會產生「社會認同效應」(Social Proof),讓人相信「這東西很熱門,我也該試試」。飢餓行銷常搭配口碑操作,透過網紅試吃、社群熱議快速擴散熱度,進一步強化消費者的從眾心理與購買動機。
從麥當勞、星巴克到小米:盤點三大經典飢餓行銷案例
不只是麥當勞,不少品牌都曾靠著限量、限時、話題性等手法,把「飢餓行銷」玩得出神入化,成功掀起搶購熱潮:
星巴克貓爪杯:「聖杯戰爭」開打
2019 年中國星巴克推出一款內層為貓爪造型的玻璃杯,外型可愛、設計獨特,加上「限量」的策略,不只吸引大量粉絲凌晨排隊、搶購失控,甚至傳出消費者因排不到而翻牆衝店的新聞,讓貓爪杯一夕爆紅成為話題中心,也讓星巴克狠狠打了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小米手機:飢餓行銷的代表品牌
小米初期以限量供應為核心策略,鎖定消費者對於「跟風新潮科技產品」的渴望心裡,每次新機上市時都創造出一機難求的搶購氛圍,不僅引起市場的關注、大幅提升話題性,也讓消費者產生「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加強品牌價值感。這樣的策略不只壓低行銷成本,更在短時間內快速累積了龐大的忠實用戶。
義美厚奶茶:一瓶難求的搶購潮
在食安風波中累積高信任度的義美,推出厚奶茶後因用料實在、價格親民迅速爆紅。由於初期產能有限,且只在好市多獨家販售,讓不少消費者搶著囤貨,網路上掀起「哪裡買得到」的討論熱潮。厚奶茶也因此成為最貼近大眾、最具代表性的飢餓行銷案例之一。
從厚鬆餅堡到貓爪杯,再到厚奶茶,這些飢餓行銷案例一次又一次證明:「限量」與「稀缺」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行銷武器。消費者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被行銷」,但當產品本身夠吸引人,再加上一點點「買不到就後悔」的心理暗示,就很容易讓人心甘情願排隊搶購。飢餓行銷不是魔法,但在對的時間、對的方式使用,它的確能創造出驚人的行銷效益。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