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1:Z 世代在畢業前普遍出現「不想工作也不想窮」的職涯矛盾
- 重點2:社群媒體與教育制度共同加劇 Z 世代的焦慮與自我懷疑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面對出社會可能會很恐慌,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甚至不想出社會工作。如果你也還沒準備好,不必著急。本集 Podcast 專訪 Y社社群影音企劃實習生 Crystal,分享自己即將大學畢業,卻還沒準備好踏進職場,而產生「不想工作也不想窮的心情」,如果你有一樣的心情,歡迎一起來聽這集 Podcast!
收聽本集 Podcast
本文目錄
畢業焦慮正在發生,00後準備好了嗎?
對許多即將離開校園的大學生來說,「畢業」不再是成就的象徵,而是一種壓力來源。Yourator 的實習生 Crystal 就說:
「我不知道大家有準備好的時候嗎?你有準備好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沒有。」
Crystal 是一位即將畢業的廣告系學生,眼前是一連串的未知與不安: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不想進入職場,但也不能不工作。她的迷惘,是許多 00 後共同的寫照。
Crystal 分享她最大的焦慮之一,是來自「廣告系什麼都會,卻什麼都不精」的矛盾感。
她說:「廣告系常被說什麼都能做,但這句話有時候像是一種詛咒。當你不知道哪條路最適合自己,就很容易感覺自己在原地踏步。」
她觀察到,有明確職業導向科系的同學,都已經找到人生方向或確立職涯目標,而自己還在摸索,這種落後感加劇了焦慮。
不想工作也不想窮:Z 世代的職涯矛盾
「我不想投履歷,不想工作,但我也不想窮。」Crystal 說這句話讓自己感同身受,甚至歷歷在目。
這不只是逃避工作,而是一種面對現實的掙扎。現階段的她,暫時選擇延畢、出國交換,用時間換取更多探索的機會。她說:
「我想先去做一些我願意投入的事情,看看什麼是真的我喜歡的,什麼是我願意靠它養活自己的。」
對她來說,找到方向的方法是多嘗試各種有興趣的,才會找到自己的喜歡、不喜歡。
讓 Z 世代焦慮的根源:社群媒體與比較心態
Crystal 分析,她的焦慮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教育制度與社群文化的雙重影響。
-
教育體制灌輸成績至上思維
從小被告知「考試、成績、排名」是一切,好像跑得比別人快,更早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是成功的象徵,也因此產生更多迷惘的情緒。 -
社群媒體製造比較焦慮
滑社群時,總會看到別人的成功與光鮮亮麗,好像別人都比自己清楚自己要什麼,更讓自己感覺面對職涯很無助。
興趣不能當工作?讓熱情保持在喜歡的位置
Crystal 曾經很喜歡滑社群,因此嚮往成為社群實習生,但當社群變成工作後,她開始覺得痛苦。
「就像最喜歡的歌不能當鬧鐘一樣。」
她分享當自己的興趣變工作,會讓自己原本的熱情變質。雖然她依然喜歡社群、喜歡影音企劃,但一旦它變成工作,就會產生壓力。
不想工作也不想窮該怎麼辦?嘗試與探索!
對於「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同齡人,Crystal 的建議是:
「先做不那麼討厭的工作,先摸索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沒試過永遠不會知道。」
她不避諱承認迷惘,也不掩飾焦慮,但她選擇不逃避,而是勇敢去試。這種以「試錯」為核心的職涯策略,正是 Z 世代正在走的新路。
不想工作也不想窮?給迷惘的你職涯建議!
Crystal 說:「沒有人和你一模一樣,所以你現在做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她鼓勵大家:「只要你能為自己負責,就去體驗、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人生只有一次,在能為自己負責的前提下,盡情嘗試。」
延伸閱讀推薦|給也還沒準備好的你:
還沒準備好找工作?先用 Yourator 實習生專區,找一個「不那麼討厭」的實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