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剛入行開會要發言時,內心小劇場總會輪番上演,想著『會不會說錯話』、『如果問出蠢問題怎麼辦』、『提出的觀點會不會不夠厲害』」Agnes 說道。
Agnes 來自香港,現在是倫敦 Spotify 的資深產品經理,帶領超過 20 人的團隊。雖然她現在已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發光,但初入行時,她在會議上的聲音看似平靜,但心裡卻承載著拉扯無數次的小劇場。
收聽 Podcast
本文目錄
內向者的自我覺察
Agnes 的故事始於香港,那是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職場環境。她形容自己從小就是習慣觀察而非發言的人,對她而言,內向不等於害羞,而是她對深度對話的渴求遠超過泛泛之交。這種特質,讓她剛成為產品經理時遇到挑戰。產品經理的角色需要在會議上提出觀點、推動決策,而她卻經常選擇沉默,害怕自己說錯話或是問了蠢問題。
直到有次,Agnes 所在的團隊因決策偏差導致專案延誤,她後來才發現,若當時她勇敢說出自己的疑問,結果或許會截然不同。這場經驗讓她自我審視「我為何不敢發言?內向者真的注定在職場中處於劣勢嗎?」
正面迎擊挑戰:丟掉畏懼,學習發言
在歐美職場裡,不分資歷深淺,每個人的意見都有被傾聽的機會。在一次定期面談中,主管對她說:「你的工作成果不錯,但老實說,除了工作內容,我對你的印象幾乎為零。」這句話讓 Agnes 頓時醒悟,意識到自己的沉默可能會讓她在團隊中被忽略。
從那一刻起,她為自己設定任務──在每場會議裡至少提問一個問題。不強求發表長篇大論,先從問題導向一定會發生的情境,例如「哪個地方可以做更好?」、「若遇到極端狀況,我們可以怎麼應對?」。 此外,Agnes 對數據特別感興趣,於是她決定圍繞數據進行深入提問。不僅如此,她將這些提問串聯成一個完整議題,逐漸展現出自己在數據分析上的專業見解。慢慢地,她不再是那個沉默無聲的存在,而是團隊裡那個善於深入思考、掌握數據的人。
不必擠進聚光燈 內向者也能閃閃發光
如今,管理著一個超過 20 人的產品團隊,Agnes 仍然保留著內向者的特質,她認為內向者若能善用自身優勢,反而能建立強大的職場影響力,以下是她的實踐策略:
-
會議前準備關鍵問題:這不僅有助於緩解緊張,也能讓發言更具方向性
-
注重傾聽:一對一交流時,會用具體問題引導對方,協助對方表達出關鍵資訊
-
擅用文字溝通:由於 Spotify 多為遠端合作,她擅長將觀點寫成簡潔訊息,不僅降低發言壓力,也能更有條理地傳達思考過程。
回顧這十年的職場路,Agnes 從未強迫自己改變性格,而是善用內向特質,在職場中打造出專屬的影響力。如今,她不再害怕別人的眼光,而是專注於如何讓團隊更好。她的聲音依然溫和、不疾不徐,卻更能引人側耳傾聽。對於內向者而言,這或許正是最有力的發光方式。
➤ 延伸閱讀:與職涯迷惘共存!即使學經歷再漂亮也會迷惘 |專訪《那些學校沒教的事》節目創辦人 Janet
⭐️ 轉職到 Yourator 找好工作!
⭐️ 聽 Agnes 分享更多海外職涯與產品管理技巧:追蹤 IG Teachcubator
💯 喜歡這集節目也歡迎到《職涯履行家》Apple Podcast 底下留言 + 5 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