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社團、交換、實習——大學生的必修清單,芷綾幾乎一項不缺,可是在別人眼裡「完美履歷」的背後,她卻常覺得自己不太認識自己,對未來的模樣也充滿困惑。如果你也曾在亮眼標籤下感到迷惘或焦慮,那麼這集 Podcast《職涯履行家》「這裡有出口嗎」企劃,或許她的故事會讓你找到共鳴。
大二那年的焦慮如影隨形
大二是芷綾的焦慮高峰期。她搬離宿舍展開獨居生活,原以為自由會帶來輕鬆,卻迎來孤獨,於是開始瘋狂參加課外活動,七成動力來自怕落後,三成才是探索自己。
「在政大的環境裡,大家都很有行動力也很有想法,這會激勵你,但也會讓你害怕停下來,深怕被超越。」從小到大,她對自己要求很高,習慣把重心放在學業和擅長的領域。但上大學後,成績不再是唯一衡量標準,身邊朋友開始實習、社團、進行專案經驗,也都小有成績,芷綾一方面替朋友感到開心,一方面卻難免心裡一緊,因為自己的方向仍在摸索中。
理性上,她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也不在同一個跑道上」;但感性上,社會灌輸的成功模板依舊會讓她動搖。她開始意識到,真正讓自己焦慮的,並不是別人走得比我快,而是更深的疑問——「我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嗎?我能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 延伸閱讀:焦慮不是缺陷 而是願意前進的證明|專訪政大資管系 東諭
透過出國交換學會擁抱未知
最初,出國交換只是家人對她的期待,直到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她和朋友到中東歐旅行兩週,才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世界的廣闊。從那趟旅程回來後,她決定主動去交換,用半年時間看看生命的不同樣貌。
在澳洲的日子裡,許多事情都是第一次獨立完成。課業壓力相對較小,讓她能與自己好好對話。沒有人認識她,也沒有人在意她過去的標籤,她因此更自由地去探索、嘗試。
「交換最大的啟發,就是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她說,短短半年,讓她真正理解自我探索的意義。
回國後,朋友們都察覺到芷綾的改變,她開始更自在地生活,也更懂得篩選外界的聲音把焦點放回內心,還學會擁抱未知帶著好奇心接受挑戰,而不是被焦慮綑綁。
成功原來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她的詞典裡「成功」這個字幾乎很少出現。她更喜歡的狀態,是依著內心想做的事努力,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生活。像是回國後,她寫了兩篇關於澳洲交換的文章,投稿到獨立評論媒體《關鍵評論網》和跨國職涯媒體《換日線》並獲刊登。那不是為了履歷加分,而是因為內心有故事想分享,希望文字能成為別人的陪伴,她很期待過上這樣的人生,也希望每個人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對她來說,比起追趕別人,能與自己的花期並肩前行,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封信寫給自己,也寫給每個迷路的人
「如果有一座山在前面,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路都可以到達。」這是芷綾想對未來自己說的話——即使前方的路並不總是清晰,也要相信自己能一步步朝著喜歡的方向前進。
對同樣感到焦慮的人,她的建議是:
-
留時間給自己,或和信任的人聊聊。
-
傾聽內心的聲音,然後開始行動。
-
讓內心安定,並透過行動一步步走向答案。
透過這些行動,芷綾也慢慢明白,真正的出口從來不是別人替你指的方向,而是在你開始行動、接納自己的過程中,心裡自然打開的一扇門。出口或許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期不必比較早晚,重要的是你能在屬於自己的時刻綻放。那道光,不在外面的終點,而是在你走過的每一步裡。
➤ 延伸閱讀:與職涯迷惘共存!即使學經歷再漂亮也會迷惘 |專訪《那些學校沒教的事》節目創辦人 Janet
💯 喜歡這集節目也歡迎到《職涯履行家》Apple Podcast 底下留言 + 5 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