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顯示,超過 64% 求職者曾在履歷造假,Z 世代比例更高達 80%。為何工作者會選擇在履歷寫下不實內容?企業又如何識破假履歷?
本篇深入解析履歷造假的原因、後果與企業因應方法,並提供 3 個誠實優化履歷的技巧,幫助你的履歷不造假也能脫穎而出。
為什麼工作者要造假履歷?
根據 Career.io 的調查,全球有 64.2% 受訪者承認曾在履歷上說過謊,而 18–25 歲的年輕人(也就是 Z 世代)造假比例高達 80.4%。
為什麼 Z 世代特別容易在履歷上「動手腳」?背後其實有幾個現實壓力與文化背景的交織。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與 AI 導致初階工作減少
近年來,職缺競爭愈趨激烈,不少入門職位要求因 AI 來襲,已經逼近中階水準,例如初階行銷職缺需要具備廣告投放經驗、數據分析能力等。
這種「高門檻低薪資」的現況,讓部分工作者感覺如果不多加一點「經驗」或「技能」,就可能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
社群文化與自我品牌壓力
Z 世代成長於 Instagram、TikTok 與 LinkedIn 的時代,習慣透過社群形象來展現專業與個人價值。這種「自我包裝文化」容易延伸到履歷撰寫上,讓人傾向誇大經歷以符合外界期待——他們可能會下意識地把經驗寫得更亮眼,以符合外界期待。
對「包裝」與「造假」界線的誤解
許多人認為適度美化經歷是「行銷自己」的手法,但實際上,美化與造假的界線十分模糊。比如,把「協助專案」改成「獨立完成」,或將「入門程度的 Python」寫成「精通 Python」,在 HR 眼中就是誇大不實。
企業用什麼方法抓出假履歷
根據 SHRM(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報告,八成 HR 曾在背景調查中發現履歷內容不實。多數企業在招募流程中,為了確保招募品質,會透過多層驗證來篩查履歷真偽。
背景調查與學歷驗證
HR 會主動聯絡候選人的前任雇主、學校或證照機構,確認履歷中的 職務名稱、任職時間、畢業年份 等資訊是否正確。部分產業(如醫療、法律、工程)甚至要求第三方背景查核公司出具正式報告。
技能測驗與情境面試
愈來愈多企業在面試中加入 即時測試,例如程式設計職位會安排現場寫程式,行銷職缺可能要求當場分析廣告數據。這種方式能有效檢驗候選人是否具備履歷中聲稱的技能。
AI 履歷審查工具
隨著 AI 招募系統進化,企業可以將候選人的履歷與 LinkedIn、GitHub、Behance 等公開資料比對,一旦發現描述與事實落差,就可能引發深入調查。
說謊履歷的短期與長期代價
雖然有些人能靠假履歷進入公司,但其實撰寫假履歷的風險很高,甚至可能賠上個人誠信,被企業與產業列為黑名單。
面試被揭穿的風險
根據 Checkster 的調查,至少三成招募人員表示,即使求職者有「說謊的理由」,只要發現履歷不實,也會直接淘汰。
對職場信任與人脈的傷害
即使成功入職,一旦能力與履歷描述不符,主管與同事的信任感會大幅下降,進而影響升遷、專案分配與內部推薦機會。
法律與合約上的風險
在某些專業領域,假履歷可能觸犯法律。例如,偽造醫療執照或工程師資格證書,可能會面臨刑事責任與巨額罰款。
不說謊也能讓履歷脫穎而出的方式
其實,履歷吸睛的方法有很多,不必依賴虛構經歷也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用方便的設計工具讓排版更好看以外,還可以透過增加個人亮點與故事,讓 HR 對你的履歷印象深刻。
用數據證明成果
無論什麼職位,都能用數據展現個人實力。以行銷人員為例,可以用數據呈現個人經歷,如:將「負責社群經營」改成「三個月內提升 IG 追蹤數 35%」。讓 HR 看到可量化的價值。
善用專案與志工經驗
如果身為新鮮人,沒有正式工作經驗該怎麼辦?可以利用課堂專案、志工服務、社團幹部經驗,或校外其他活動經驗補足,並描述自己在其中的職責與成果。
強化關鍵技能與證照
可以透過線上課程(如 Coursera、edX、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s),強化個人能力,補足職缺需要的技能,並在履歷中附上認證連結,增加專業技能可信度。
一分鐘完成不說謊履歷!快來試用 Yourator AI 履歷小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