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工具助長履歷造假與面試作弊,Gartner 預測 2028 年全球將有 25% 求職檔案是假的。Google、麥肯錫、Cisco、Deloitte 等大企紛紛恢復實體面試。面對 AI 來襲,遠端面試造假情況越趨普遍, HR 與求職者該如何應對?Yourator 整理本篇文章告訴你。
AI 履歷造假潮來襲,招募正面臨挑戰
近年來,AI 工具快速滲透求職過程。從自動生成履歷、批量投遞職缺,到技術面試「螢幕外作弊」,甚至假冒身份、使用深偽(deepfake)影音的案例層出不窮,都讓招募流程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根據 Gartner 調查,到 2028 年將有四分之一的求職檔案並不真實;而在今年的調查中,就有 6% 的受訪者坦承自己曾參與面試作弊。對 HR 來說,履歷的「真實性」大幅降低,對求職者來說,即使有實力,也可能在不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被懷疑。
為什麼大企業選擇回歸現場面試?
為了對抗這股「AI 面試作弊潮」,越來越多企業決定回歸 「實體面試」流程:
- Google: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表示,至少會保留一輪現場面試,特別是工程職缺,用現場測驗確認基本功。
- 麥肯錫(McKinsey):恢復部分實體面談,重視求職者的臨場反應與邏輯思維。
- Cisco:人資長 Kelly Jones 提到,光是提出「需要現場」這件事,就能篩掉不少假求職人。
- Deloitte 英國:從 2024 年起,畢業生與實習生計畫全面恢復面對面現場面試,理由是線上測驗的作弊風險過高。
除了「現場面試」,企業還做了什麼?
除了實體面試,企業也透過不同方式降低 AI 帶來的風險:
- 身份驗證:Greenhouse 與 Clear 合作,導入 AI 驅動的身分核實平台,讓求職者在投遞時就完成驗證。
- 嚴格規範:Amazon 明文禁止候選人在面試中使用 AI,違者直接淘汰。
- 創新嘗試:Meta 則反其道而行,允許候選人使用 AI 助手,並透過延伸追問驗證是否真的理解。
現場面試對求職者的利與弊
優點:
- 更公平:現場面試降低他人用 AI 作弊的機會。
- 更完整的展現:臨場反應、溝通能力與團隊互動更容易被看見。
- 更清楚的文化體驗:進到公司現場,有助於判斷是否適合。
缺點:
- 成本增加:跨城或跨國到場,時間與金錢成本提升。
- 壓力更大:白板題與臨場挑戰,對部分候選人反而更不利。
- 遠距彈性縮減:疫情後打開的「無地理限制」紅利,部分正在收回。
Yourator 給 HR 與求職者的建議!
給 HR 的建議
- 早期篩選用 AI 助理提高效率;關鍵環節靠人工驗證。
- 至少一輪實體面試,降低假冒與資安風險。
- 導入合法透明的驗證工具,避免「人人有嫌疑」的氛圍。
給求職者的提醒
- AI 是練習工具,不是作弊捷徑。練習、模擬 OK,但最後要能靠自己面試、回答。
- 強化真實力:溝通、臨場解題、文化契合度,這些是 AI 替代不了的。
- 展示 AI 協作能力:未來企業更可能看重在工作場域裡「會不會用 AI」,而非在面試環節「是否用 AI 」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