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的浪潮下,企業積極轉型、工作者渴望跟上趨勢,但「AI 人才」定義為何?台灣如何培養並留住這些關鍵人才?日前,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以下簡稱「數產署」)發布《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清楚勾勒出台灣 AI 人才的定位與發展方向。
本篇專訪邀請數產署署長 林俊秀,帶我們深入理解 AI 人才的三大分類、AI 人才培訓計畫、AI政策,並談談他對台灣未來 AI 人才的期許。
點擊下方播放器收聽本集 Podcast
如何定義 AI 人才?三大類型一次解析
在數發部《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報告的分類中,AI 人才可分為三大類:
- AI 研究人才:專注於前沿技術的突破,是推動全球 AI 進展的重要關鍵。
- AI 開發人才:負責打造工具、演算法與模型,讓人能實際應用。
- AI 應用人才:將 AI 技術落地到各行各業,解決流程、品質與效率問題,是數量需求最大的族群。
AI 人才培訓計畫:從高中扎根到在職進修通通有
為了縮短 AI 人才供需落差,數產署與政府單位推動多元的 AI 人才培訓計畫:
- 高中向下扎根:學生可參與 Google、Microsoft 等國際大廠觀摩計畫,讓學生能親身接觸世界級企業。
- 產學合作:鼓勵企業開放場域與專題,讓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到企業參與專案,畢業前就能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縮短產學落差。
- 結合民間培訓單位進行在職進修:與民間單位配合,提供培訓資源,推廣 AI 證照制度(如 iPAS),並與國際大廠合作,提供免費 AI 教材,讓有需要的工作者線上就能免費學習 AI 技能。
台灣 AI 產業發展政策:AI 產業發展五大策略
隨著 AI 法相關草案通過,台灣在政策面正加速布局。林俊秀署長解釋,台灣採取「對產業發展有利」的法規思維,避免過度管制扼殺創新。
數產署也配合現任部長提出的 五大 AI 發展策略,一起推動 AI 領域的發展:
- 算力:建立強大運算資源基礎,提供 AI 發展有利的基礎建設。
- 資料:建立豐富的資料庫訓練 AI,才有機會打造出強大的 AI 模型。
- 人才:積極培育 AI 人才、縮短產學落差,讓 AI 人才在百工百業發光發熱。
- 行銷:協助推廣 AI 技術,讓更多人才與企業願意投入資源進行轉型。
- 資金:投入資源支持新創與企業升級。
促進可信任 AI:AI 評測與治理
隨著 AI 技術快速演進,倫理與治理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數產署主責 AI 評測,確保模型的正確性、公平性與倫理素養。
- 正確性:必須能針對問題提供精準且正確的回答
- 公平性:避免 AI 模型對性別、宗教、種族產生歧視或偏見。
- AI 素養與倫理:界定 AI 素養與倫理邊界,讓產業與教育體系能了解明確規範。
署長對台灣 AI 人才的期許與未來展望
林俊秀署長直言:「AI 已經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基本學科』,就像國英數一樣,是未來人才必備的能力。」
訪談最後,林俊秀署長分享了他對台灣 AI 人才的期待:
- AI 將成為基本能力:每位人才都必須會使用 AI,才能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 個人經驗與智慧累積才是關鍵:署長提醒,「AI 再強,也無法取代個人的經驗與累積的知識,這是人才最不容易被取代的地方。」
- 新創生態系的力量:AI 發展不會只屬於單一大企業,會透過新創展現台灣的產業生命力與國際競爭力。
林俊秀署長最後也充滿希望地表示,自己在公部門 30 多年,這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推動台灣的產業發展,期待未來 AI 能更普及應用於各種新創產業領域,帶領台灣走向 AI 新世代。
👉 想進一步了解台灣 AI 人才的定位與職涯路徑?快下載數發部發表的《AI 人才認定指引》報告,或看 Yourator 整理的專欄文章《數發部發布「AI 產業人才認定指引」具備能力與認證大公開!》
👉想探索更多 AI 領域產業與職缺,歡迎到 Yourator 平台探索最新的 AI 職缺,成為未來最有競爭力的 AI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