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諭,是政大資管系三年級的學生,也是這次 Podcast《職涯履行家》的「這裡有出口嗎」企劃受訪者之一。他剛完成企業合作專案,同時擔任學術性社團的幹部,正在密集投遞實習履歷,興趣橫跨快速消費品、電商與高科技業。這樣的經歷看起來精實又多元,但他主動報名訪談的原因卻很簡單——對未來充滿焦慮。
面對社會框架 與內心的聲音不斷拉扯
東諭的焦慮從高中開始,高中時他從二類組轉到一類組,起因是哲學書《電車難題》,讓他首次發現其實對人文、社會、甚至價值選擇充滿好奇,但猶豫轉組之際,社會對文組的刻板印象如影隨形「畢業找不到工作」、「薪水只能生存無法生活」、「相對理組,文組的路會辛苦很多」這些聲音不斷襲來,也不斷在他心裡回響。即便如此,他仍慶幸當時有勇敢嘗試,因為終於能和同學們討論文學,即使是看似無趣的國文,也能從中探究歷史文化,這些相近的喜好讓他找到歸屬感。
只是命運又拐了個彎,他最終因家人建議進入政大資管系,一頭栽進學程式的洪流「有點像繞一圈,結果又回到二類組,發現自己不喜歡寫程式時,焦慮又回來了。」他無奈笑著說。
努力從未停過 但焦慮也沒少過
某堂必修課上,老師曾這樣形容政大的學生「像一群鴨子,水面上看起來優雅從容,但水底下的雙腳卻在拼命划水。」這句話讓東諭印象深刻。
那種焦慮,不只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也來自名校裡無所不在的內卷文化。有人拚命搶當卷哥卷姐,有人選擇在社團發光發熱,有人早早拿到知名企業實習 offer。當他打開 LinkedIn,看到朋友貼出錄取通知時,常常忍不住點進去,翻看對方的經歷。那一瞬間,心裡會湧上自我懷疑的聲音——是不是我還不夠好?
而社群媒體,則像是另一場沒有盡頭的比賽。照片裡是咖啡廳、美食、演唱會和出國旅遊,彷彿大家都過得既自由又精彩。但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往往是連續幾週沒有休息日的趕案壓力,凌晨一點的簡報會議,還有塞滿日程表的週末。
東諭後來意識到,那些別人過得很好的片段,正在悄悄放大他的焦慮。他開始練習把社群滑少一點,因為他發現「有時候並非自己不夠努力,只是太常盯著別人的進度條」。
探索的意義是更靠近自己 而非找到答案
東諭不是一個被動的人,相反地,他的行動門檻很低,只要對什麼感興趣,就會立刻去試。他曾參與學生議會、AIESEC、英語演講社,也投身 Google 學生開發者社群、前端設計、校內專案。有人說他斜槓萬事通,但他說:「其實我只是想搞懂,什麼才是我想要的。」他曾在一家新創實習做社群行銷,後來發現自己不喜歡做圖、不愛寫文案,反而對策略規劃與數據分析很有熱情。這讓他開始關注管理顧問領域,也漸漸從每次嘗試裡,拼湊出對未來的想像。
如果能選擇 工作是為了生活不只是生存
有次在學長姐的職涯分享中,東諭第一次聽到「Fuck You Money」的概念,他記得很清楚,簡報最後一頁寫著「All you need is a fuck you money account」。那一刻他笑了,卻也深深記住,當某天對工作感到疲憊或失望,有這筆錢,就能有底氣離開、不被綁住、給自己喘口氣的機會。
這句話像道光,讓他開始重新理解工作的意義,工作不應該只是為了生存、漂亮抬頭、數字好看的薪資數。他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有選擇權,能在需要休息時,好好地專注在自己身上,也能用自己認同的方式,過理想的生活。
焦慮能推著你往前 但也別忘記擁抱自己
訪談的最後,我們請東諭送一句話給同樣深陷未來焦慮的聽眾。他停頓下並回應:「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其實一直推著我往前。真正困難的,是學會在喊停時,告訴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人生像是漫長的車程,焦慮是燃料,但方向盤永遠握在自己手上,只有停下來感受走過的路,才能知道下一站要去哪。
➤ 延伸閱讀:與職涯迷惘共存!即使學經歷再漂亮也會迷惘 |專訪《那些學校沒教的事》節目創辦人 Janet
💯 喜歡這集節目也歡迎到《職涯履行家》Apple Podcast 底下留言 + 5 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