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tor會員限定專欄✨
請先註冊或登入以瀏覽全部內容
已是會員嗎? 馬上登入
針對新鮮人求職,網路上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求職攻略,履歷範本,面試必備問題集,但內容間卻缺乏系統化的整理,讓人花了許多時間比較,最後依然無法歸納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求職法則,徒增焦慮。
「Y 小編聽到你的心聲了!」
為了幫助廣大的畢業生,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Y 小編篩選站上眾多履歷與面試內容,統整出一套完整的「新鮮人求職全攻略」,只講重點與原則,一步步帶你從頭到尾理解「求職」這回事、以及人資在招募流程中觀察的重點項目,最後建立屬於自己的的求職法則,在求職市場上百戰百勝!
這篇文章可以教你:
► 梳理求職方向,篩選出最適合你現階段能力,並且有發展性的工作
► 優化履歷的呈現方式與面試技巧,讓招募主管能容易理解並信任你
► 人資產業不外傳的求職小技巧,用更多樣化的方式找到工作
文非~常~長~,請透過目錄快速跳到想看的內容。
許多人開始找工作第一件事情,是打開人力銀行的預設模板,把學經歷、證照、技能,洋洋灑灑羅列上去後,拼湊成一份履歷後,就開始一間一間投遞,接著被打槍的體無完膚。
緊接著,意識到自己的履歷有待加強的求職者,就會開始上網搜尋履歷格式、履歷範本,開始將自己的經歷往上套。但你知道嗎?人資挑選一個人選時,有 80% 取決於你的履歷內容,只有 20% 是履歷呈現的方式。
履歷格式本身不是影響錄取率的關鍵點,寫履歷時的盤點個人資源、自我重新定位、以及背後的職涯策略擬定,才是寫履歷時你該重視的地方。
二、履歷撰寫:不變的兩大真理-破題法、STAR 原則
網路上搜尋「履歷格式」、「履歷範本」後,你能夠找到千萬種不同的範例,令你眼花繚亂,不知該參考。
請記得,HR 看履歷的行為是「一眼掃過、找關鍵字」!比如技能、學校科系、人格特質,一份好的履歷應該要在 HR 一眼掃過時,突出他心中所想的「關鍵字」。美觀與否,排列方式反而是其次。因此,在你描述經歷時,請拋開大段的描述來寫履歷, 用「數字」與「JD 上提及的能力關鍵字」來描述自己。
三、作品集與 Cover Letter:透過技巧展示個性
實際投遞職缺時,除了精心打磨的履歷外,能夠實際說明你工作成就,展示獨特魅力的「作品集」,以及大大影響你的履歷是否會被打開,唯一能夠在面試前說明求職動機的「Cover Letter」,都是求職必考題。
四、投遞策略:記住找第一份工作三要點,提升成長速率
準備好投遞資料後,緊接著就是瞄準好目標職缺,按下送出履歷。根據 Y 小編調查,新鮮人在投遞上遇到的兩大困境,不外乎是:
① 經驗不足,不敢投遞理想職缺
你根據上述法則整理好了履歷與作品集,卻發現自己的經歷與技能,距離目標職位還差了一大截,無法透過履歷呈現或面試的話術來彌補,或者即使運氣好進入工作崗位,也強烈懷疑自己能否勝任。
② 不知道該找哪種類型的職缺
網站上的職缺,每個看起來都能嘗試看看,卻沒有一個真正吸引你,讓你感到非他莫屬,只好亂槍打鳥。也因此 HR 無法透過 Cover Letter 與面試看出你的求職熱忱,難以雀屏中選。
許多新鮮人,甚至已經就職幾年的工作者,可能都屬於上述兩點的複合體。
Y 小編建議,如果你沒有迫切的經濟壓力,需要第一順位考慮薪資與待遇的話,用以下三個原則挑選第一份工作,更容易讓你擁有「成長型職涯」:
① 能累積專業實力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職涯發展策略,就是透過工作累積實力,等待成熟再轉跳到下個崗位。因此,能夠讓你快速成長,獲得大量專案經驗的職缺,是有明確職涯目標求職者的首選。這邊的實力不僅限於程式撰寫、產品設計等硬實力,也包含專案管理、合作洽談、累積特定產業知識與人脈等軟實力。
▻ 例:想成為美妝品牌端行銷 → 先到常接觸美妝產業的廣代擔任 AE,累積產業知識、人脈與口碑。
② 能廣泛自我探索
對於不確定喜好,或尚未陪養特定技能的的求職者,可以尋找能廣泛接觸不同業務,觀察心之所向的工作。如新創公司的大部分職缺,都會需要你身兼多職、跨部門合作,能夠實作的面向相較大企業寬廣許多。如果你的學歷有一定水平,外商的儲備幹部計畫也會是很好的選擇。
③ 能幫你適應職場生活
剛出社會的我們宛若一張白紙,第一份工作的一切,會建立起你對「工作」的認知,以及日後在壓力下的反射行為。因此,進入一間工作態度良好,主管願意教導,同事樂意分享學習的公司,除了能夠培養健康的工作觀,快速上手任務外,更能順利度過成為社會人士後不舒服的轉換期。
▻ 透過 Yourator 的企業頁面,快速了解企業文化!
對於新鮮人面試第一份工作,Y 小編想強調的是:當你拿到面試機會時、就代表他接受你現在的狀態,並且願意花一段時間與你談話-你已經初步被認可了!請你多給自己一些自信,你不是去請求企業給你一份工作,而是向企業展示你所能提供的價值。這邊帶各位透過三個步驟準備面試,了解面試問題背後的企圖,相信 offer 對你而言是囊中之物!
① 無論如何,先思考三個要點
其中,「可以為公司帶來什麼價值」是新鮮人最常忽略,卻也最重要的一點。
企業願意雇用新鮮人,除非你身上有一兩項能夠成為即戰力的技能,否則都是看好你本身的潛力或熱忱,期待你未來能夠成長為能替組織創造大量價值的人才。所以,不要以「我會學習」應付任何針對將來的問題,而是具體的描繪你對自身與組織的願景,如:預計透過公司資源學習哪項專業技能,計畫幾年內成為能應付某項特定業務的員工...,才能建立人資對你的信用感,成功爭取到 offer。
② 透過「產業研究」,展現求職熱誠與專業
不太可能每次面試的工作,都會剛好是你熟悉的產業。面試前透過「產業研究」。能夠更了解這個產業的狀況或是習慣用語,也更能知道目前公司在這個產業中的階段與位置,同時讓面試官發現,比起其他面試者,你更洞悉公司的狀況及痛點。
③ 視訊面試注意事項,排除干擾要素,面試更加分
由於疫情,大多企業現在都採遠距面試,對比職場中堅族群,應屆畢業生在面試過程裡的青澀感,容易在遠端視訊面試的過程裡被放大。因此,你更需要針對視訊面試做好準備。
▻ 如果你還想複習面試必備的問題,也可以參考我們曾經整理的:必修面試問題集(上)、必修面試問題集(下)
新鮮人由於是第一次求職,對於企業的人資運作流程不夠暸解,很容易因為投遞履歷久久沒有下文,開始產生焦慮循環,認為一定是自己能力不夠,才在求職市場觸礁。
以 Y 小編長期對站上人資朋友們的觀察,企業遲遲沒有給出回覆,可能有以下三種要素:
① 人資很忙,真的沒有空立刻回你
一個企業組織的人資通常不會只負責招募,從薪資計算、團隊建立、甚至要處理員工的大小疑難雜症。而招募流程也不只有大多數人想像中「收到履歷 → 審核 → 發面試邀請」那麼簡單,越是大型的企業,越有固定的流程需要處理,從三天到三週都很正常。(反倒是你投遞之後,就立刻希望你明天去面試的企業,你才需要懷疑背後是否有詐。)
② 沒有要找人,只是在搜集履歷
這種情形在傳統人力銀行相當常見,企業長期開著職缺,建立自己的履歷庫,等待有招募計畫時才邀請人才來面試。甚至企業最近因為疫情,突然人事凍結,但來不及將職缺下架也是有可能的。
此時你可能會心想,只要看職缺的更新日期,就能避免投遞到沒有應徵中的職缺吧?但人資也可能每週排程重新送出,或透過程式自動更新職缺,再怎麼謹慎還是會遇到這種情形。(Yourator 的站上職缺,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
③ 你不一定不夠好,而是不夠合適
最常見的情況。企業開缺就象徵著他們有特定的需求,需要一個人來做滿足某項業務需求。在求職初期,我們識讀 JD (職缺敘述)的功力可能不夠,沒辦法一眼看透企業「究竟想找什麼樣的人才」,進而投了不適合自己的職缺,才得不到回應。
這邊想鼓勵各位:「放寬心態,雞蛋別放在同個籃子裡。」
在投遞每份職缺前都全力準備履歷資料,送出後就開始尋找下個機會,不要放太多得失心單一職缺上,才是求職的健康心態。
Y 小編得承認,雖然我們是求職平台,但據統計,有超過六成的工作,是透過求職平台以外的網站找的,在求職管道破碎的年代,絕對不要只把精力放在一個管道裡,還有許多方法能幫助讓找到工作。
① 人脈
不要以為只有農村時代的人,才會透過人脈介紹工作。其實透過人脈介紹而來的工作,往往是最優質的。因為朋友一定是基於對你的信任、能力的肯定,才會敢推薦工作給你。針對新鮮人,相同產業的學長姐,關係良好的教授等人,最有可能推薦適合你的好職缺。
還有一個日常經營業界人脈的方法,是透過 LinkedIn 增加你的「弱連結」,為自已爭取到更多工作機會。
② 獵頭服務
除了求職平台,也有越來越多人力資源服務,例如獵頭服務或人力仲介。獵頭服務傾向服務中高階求職者,替企業填補不能對外公開的職缺。人力仲介則主要服務跨國就業的求職者,如果你有出國工作,不妨嘗試接觸相關管道。
Yourator 近期也成立自己的獵頭品牌:Jobmenta,同樣面向數位與新創產業的求職者,歡迎前來登錄履歷,瀏覽不對外公開的好職缺。
► 立刻到 JobMenta 登錄履歷,讓招募顧問推薦職缺給你!
③ 企業的網站/社群平台
通常大型的國際企業,會將自家職缺公布在官網、甚至自己的招募網站,並同步更新在 LinkedIn 上,從宣傳渠道上先一步篩選出高品牌忠誠度的人才。如果你有夢寐以求的大型品牌,請一定要關注他的社群平台,並定時上他的網站瀏覽職缺更新。
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小型的工作室、個人團隊(如 Youtuber)進行招募時。此時將他們的粉絲專頁設成搶先看,或加入相關職缺社團,都是即時接收職缺訊息的方法。Yourator 也會第一步將職缺公布在社群平台,記得關注我們!
④ 求職博覽會
因為疫情,近期求職博覽會紛紛取消或延期,網路的發達也讓實體的求職活動越來越不普及。但請記住,求職博覽會基本上是「唯一」你不需要通過履歷審核,就能與企業人資交談,甚至進行快速面試的管道,所以如果你有確切的就業目標,還是建議空出時間參加職涯博覽會,或是搜尋近期有無類似的線上替代方案。